新华社武汉11月13日电 题:“乒乓名城”续写“乒乓情缘”\n\n  新华社记者乐文婉、徐鹏航、王自宸\n\n  为期十天的2022年全国乒乓球锦标赛日前在湖北

新华社武汉11月13日电 题:“乒乓名城”续写“乒乓情缘”\n\n  新华社记者乐文婉、徐鹏航、王自宸\n\n  为期十天的2022年全国乒乓球锦标赛日前在湖北省黄石体育馆闭幕。赛场里,银球飘动,球迷们的欢呼声、加油声一浪盖过一浪。\n\n  黄石市民袁先生目光紧盯中心球桌,他身旁7岁的儿子则不时起身为运动员大声呐喊助威。“我平常爱打乒乓球,带小朋友来看竞赛,是想让他多了解这项运动。”袁先生说。\n\n\n  赛场外,长江中游南岸的这座“乒乓名城”里“乒乓热”正继续升温。从1987年树立我国第一个国家乒乓球队操练基地,到近年来组成乒超沙龙、树立乒乓球青少年专业队,再到推行乒乓球进校园、进社区,黄石正不断续写“乒乓情缘”。\n\n  “来到黄石感觉十分亲热”\n\n  1986年,在第十届亚运会上,我国男、女乒乓球队在团体赛中双双失利,在首都之外树立一个革除搅扰、全天候的操练基地成为业界一致。我国首个国家级乒乓球操练基地终究落地黄石。\n\n  对许多乒乓球国家队运动员来说,黄石都是一个充溢回想的城市。基地树立以来,这儿已先后39次招待国家队队员等全国甚至亚洲地区优异乒乓球选手集训,其间包含邓亚萍、王楠、张继科、马龙、刘诗雯等许多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黄石也因此被誉为“冠军摇篮”“我国乒乓球队之家”。\n\n  “来到黄石感觉十分亲热。此前,我也来黄石国乒基地参训过,每次来到黄石都能感触到黄石一切粉丝对乒乓球的支撑。”孙颖莎说。\n\n  我国乒乓球队黄石操练基地(后称“黄石国乒基地”)操练场馆层高12米、面积达2800平方米,这意味要花费较长的制冷、制热时刻来调控馆内温度,以满意操练所需。为此,寒暑之际工作人员常常清晨两三点便要参加馆里翻开空调,实时监测场馆温度改变。\n\n  有一年夏天,因设备修理空调无法运用,基地便全员上阵,每日将冰块搬至操练场地,为运动员发明防暑降温的条件。\n\n  “一块冰重达100多斤。咱们一块块地绕着操练场摆满,十几天下来,每个人手上都打出了水泡。但能为运动员发明更好的操练条件,咱们毫无怨言。”黄石国乒基地主任陈爱玲回想道。\n\n  现在,在黄石黄金山工业新区大冶湖核心区,一座国际化乒乓球操练新基地正在筹建中。新基地建成后,将与黄石市奥体中心体育场馆群构成集群,成为具有“智能化场馆设备、高品质住宿服务、科学化养分膳食、复合型科医团队、优美环境设备”的国际化乒乓球操练基地,进一步推进乒乓球运动展开。\n\n  “带动乒乓球走进千家万户”\n\n  走进黄石国乒基地荣誉室,可以看到一件特别的藏品——一位黄石市民按1:16份额手艺制造的留念封。留念封上精心制作着1991年首届国乒节发行的邮票、邮戳等,还有10多位世界冠军的亲笔签名。\n\n  这个扩大版的留念封是黄石人酷爱乒乓球的缩影。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其时的黄石国乒基地老楼被人们称为“百冠楼”,常有球迷和市民守在门口,只为能看一眼世界冠军,或要一个亲笔签名。\n\n  现在,街头巷尾的乒乓球馆、乒乓球台连续着黄石人对乒乓球的热心。“咱们已在全市各社区和城镇布局‘乒怡康’球馆22家,球馆每天迟早守时对市民免费敞开,营建全民参加乒乓运动的良好氛围。一起,在全市各县市区选点捐献乒乓球设备,带动乒乓球运动走进千家万户,发掘乒乓苗子。”陈爱玲说。\n\n  此外,乒乓球还走进黄石中小学、幼儿园,成为学生们课外活动的一部分。2021年,黄石市体育事业展开中心和市教育局联合下发《黄石市“乒乓球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的告诉,方案每年在各个县(市、区)择优布点小学1-3所、初中1-2所。“咱们期望将来可以完成全掩盖。”陈爱玲说。\n\n  从阡陌田间到街头巷尾,黄石市万人乒乓球赛、“我是球王”乒乓球民间争霸赛、黄石市乒乓球沙龙联赛等一批当地乒乓球赛事如火如荼地在黄石展开……越来越多黄石人参加到乒乓球运动中,健旺身体,感触高兴。\n\n  “长大后我也想当世界冠军”\n\n  记者造访黄石国乒基地操练馆时,一位比乒乓球台高不了多少的小女子正单独加练,诲人不倦地操练搓球。“我叫叮当,本年5岁,操练乒乓球4个月了。我最喜欢的运动员是马龙。”歇息时,小女子说。\n\n  2019年,黄石国乒基地树立青少年乒乓球专业队,在培育本乡优异乒乓球运动员的基础上,终年面向全国各地接收优异乒乓球后备人才。\n\n  没有集训时,黄石国乒基地就成了小球员们的操练场。“长大后,我也想当世界冠军。”在浓郁的乒乓氛围下,叮当也早早在心里种下了“冠军梦”。\n\n  叮当的教练张超曾是一名乒乓球运动员,退役后成为青少年乒乓球专业队教练。“我仍是运动员时,黄石国乒基地是我十分神往的当地,许多国家队名将都在这儿集训。期望自己能凭借这个渠道,不负所托,培育更多优异的乒乓球人才。”张超说。\n\n  下午,来操练的小球员越来越多。有节奏的击球声中,“乒乓梦”正代代相传。\n\n  (来历:新华网) 【修改:邢蕊】

更多精彩报道,尽在https://iman-aisha.com